現(xiàn)代材料可分為金屬、聚合物、陶瓷和復合材料四大類。盡管高分子材料發(fā)展迅速,但鋼鐵仍然是當前工程技術(shù)中應用最廣泛、最重要的材料。究竟是什么因素決定了鋼鐵材料的主導地位呢?下面我們就來詳細介紹一下。
鋼鐵是由鐵礦石提煉而成,來源豐富,價格低廉。鋼鐵又稱鐵碳合金,是由鐵(Fe)與碳(C)、硅(Si)、錳(Mn)、磷(P)、硫(S)以及其他微量元素(Cr、V等)組成的合金。通過調(diào)整鋼中各種元素的含量和熱處理工藝(淬火、退火、回火、正火四燒),可獲得各種金相組織,從而使鋼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能。鋼經(jīng)過取樣、研磨、拋光,用特定的腐蝕劑腐蝕后,在金相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組織稱為鋼的金相組織。鋼鐵材料的秘密就隱藏在這些組織中。
在Fe-Fe3C體系中,可以制備出不同成分的鐵碳合金,它們的平衡組織在不同溫度下有所不同,但都是由幾種基本相(鐵素體F、奧氏體A和滲碳體Fe3C)所組成。這些基本相以機械混合物的形式組合在一起,在鋼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金相組織。常見的金相組織有以下八種:
一、鐵氧體
碳溶解在α-Fe晶格間隙中形成的間隙固溶體稱為鐵素體,屬于體心立方結(jié)構(gòu),為等軸多邊形晶粒分布,用符號F表示。它的組織和性能與純鐵相似,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韌性,但強度和硬度較低(30~100HB)。在合金鋼中,是碳與合金元素在α-Fe中的固溶體。碳在α-Fe中的溶解度很低,在AC1溫度下,碳的最大溶解度為0.0218%,但隨著溫度的降低,溶解度減小到0.0084%。因此,在緩冷條件下,在鐵素體晶界處出現(xiàn)第三種滲碳體。隨著鋼中碳含量的增加,鐵素體數(shù)量減少,珠光體數(shù)量增多,此時鐵素體呈網(wǎng)狀和新月狀。

Ⅱ.奧氏體
碳溶解于γ-Fe晶格間隙中形成的間隙固溶體稱為奧氏體,具有面心立方結(jié)構(gòu),屬高溫相,用符號A表示。奧氏體在1148℃時的最大溶解度為2.11% C,在727℃時固溶度為0.77% C。其強度和硬度比鐵素體高,塑性和韌性好,無磁性。其具體的力學性能與碳含量和晶粒大小有關(guān),一般為170-220HBS,=40-50%。TRIP鋼是在奧氏體具有良好的塑性和柔韌性的基礎(chǔ)上發(fā)展起來的鋼,利用殘余奧氏體的應變誘發(fā)相變和相變誘發(fā)塑性,提高鋼板的塑性和鋼板的成形性。碳素結(jié)構(gòu)鋼和合金結(jié)構(gòu)鋼中的奧氏體在冷卻過程中轉(zhuǎn)變成其它相,只有高碳鋼和滲碳鋼滲碳和高溫淬火后,奧氏體才殘留在馬氏體間隙中,由于不易被侵蝕,其金相組織呈白色。

Ⅲ.滲碳體
滲碳體是碳和鐵按一定比例合成的金屬化合物,分子式Fe3C,表示其含碳量為6.69%,合金中形成(Fe,M)3C。滲碳體硬而脆,塑性和沖擊韌性幾乎為零,脆性很大,硬度可達800HB。在鋼鐵中,分布通常為網(wǎng)狀、半網(wǎng)狀、片狀、針片狀、粒狀。

四、珠光體
珠光體是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,用符號P表示。其力學性能介于鐵素體和滲碳體之間,具有較高的強度、中等的硬度和一定的塑性。珠光體是鋼中共析轉(zhuǎn)變的產(chǎn)物,其形態(tài)是鐵素體和滲碳體像指紋一樣呈層狀排列。根據(jù)碳化物的分布方式,可分為片狀珠光體和球狀珠光體兩種。

a.片狀珍珠巖:分粗片狀、中片狀、細片狀三種。
b.球狀珠光體:經(jīng)球化退火得到,滲碳體呈球狀分布在鐵素體基體上。滲碳體球狀體的尺寸取決于球化退火工藝,特別是冷卻速度。球狀珠光體可分為粗球狀、球狀、細球狀和點狀四種類型。

五、貝氏體
貝氏體是奧氏體在珠光體轉(zhuǎn)變區(qū)以下、MS點以上中溫區(qū)轉(zhuǎn)變的產(chǎn)物。貝氏體是鐵素體和滲碳體的機械混合體,是介于珠光體和馬氏體之間的組織,用符號B表示。根據(jù)形成溫度不同,可分為粒狀貝氏體、上貝氏體(上B)和下貝氏體(下B)。粒狀貝氏體的強度較低,但韌性較好;下貝氏體既有較高的強度,又有較好的韌性;粒狀貝氏體的韌性最差。貝氏體形態(tài)多變,根據(jù)其形狀特征,貝氏體可分為羽毛狀、針狀和粒狀三種類型。

a.上貝氏體:
上貝氏體的特點是條狀鐵素體平行排列,內(nèi)有與鐵素體針軸平行的細條(或短棒)滲碳體,羽毛狀。
b.下貝氏體:
細小的針片狀,有一定的取向性,比淬火馬氏體更易受侵蝕,與回火馬氏體十分相似,在光學顯微鏡下很難區(qū)分,在電子顯微鏡下很容易區(qū)分。碳化物析出在針狀鐵素體中,其取向方向與鐵素體片長軸成55-60度角,下貝氏體不含孿生,有較多的位錯。

c.粒狀貝氏體:
鐵素體形狀為多邊形,內(nèi)含許多不規(guī)則的島狀組織。當鋼的奧氏體冷卻到略高于上貝氏體形成溫度時,析出的鐵素體中的一些碳原子通過鐵素體/奧氏體相界從鐵素體遷移到奧氏體中,使奧氏體不均勻地富碳,從而抑制了奧氏體向鐵素體的轉(zhuǎn)變。這些奧氏體區(qū)域一般呈島狀、粒狀或條帶狀分布在鐵素體基體上。在連續(xù)冷卻過程中,根據(jù)奧氏體的成分和冷卻條件,晶粒中的奧氏體可發(fā)生以下變化。
(i)全部或部分分解為鐵素體和碳化物。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彌散多向分布的粒狀、棒狀或小塊狀碳化物。
(ii) 部分轉(zhuǎn)變?yōu)轳R氏體,在光學顯微鏡下呈完全黃色。

(iii)仍然保留富碳的奧氏體。
粒狀碳化物分布在粒狀貝氏體(島狀組織原為富碳奧氏體,冷卻時分解為鐵素體和碳化物,或轉(zhuǎn)變?yōu)轳R氏體或殘留富碳奧氏體顆粒)的鐵素體基體上。羽毛狀貝氏體,鐵素體基體,條狀碳化物析出在鐵素體片狀邊緣。下貝氏體,針狀鐵素體中含有細小的片狀碳化物,片狀碳化物在鐵素體的長軸上大致呈55~60度夾角。
VI. WEISHER 組織
魏氏組織是一種過熱組織,它是由相互交叉約60度并嵌于鋼基體中的鐵素體針狀物組成。粗大的魏氏組織使鋼的塑性和韌性降低,脆性增大。亞共析鋼因過熱而形成粗大晶粒,冷卻時又迅速析出,因此,除了沿奧氏體晶界呈網(wǎng)狀析出外,還有一部分鐵素體按照剪切機制從晶界向晶粒方向形成,并單獨析成針狀,這種分布的組織稱為魏氏組織。過熱過共析鋼在冷卻時,滲碳體也從晶界向晶粒延伸,形成魏氏組織。

Ⅶ.馬氏體

碳在α-Fe中的過飽和固溶體稱為馬氏體。馬氏體具有較高的強度和硬度,但塑性較差,幾乎為零。不能承受沖擊載荷,用符號M表示。馬氏體是過冷奧氏體快速冷卻,在MS和Mf點之間發(fā)生剪切方式轉(zhuǎn)變的產(chǎn)物。此時碳(及合金元素)來不及擴散,只能從γ-Fe的晶格(面心)向α-Fe的晶格(體心)擴散,即碳在γ-Fe中的固溶體(奧氏體)轉(zhuǎn)變?yōu)樘荚讦?Fe中的固溶體。因此,馬氏體轉(zhuǎn)變是根據(jù)馬氏體的金相特征,可分為板條馬氏體(低碳)和針狀馬氏體。

a.板條馬氏體:
又稱低碳馬氏體。大小大致相同的細小馬氏體條帶平行排列,形成馬氏體束或馬氏體域。域與域之間的取向差別很大,在一個原始奧氏體晶粒內(nèi)可形成若干個取向不同的域。由于板條馬氏體形成溫度較高,冷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(xiàn)自回火現(xiàn)象,形成的馬氏體中會析出碳化物,因此易受侵蝕而變暗。
b.針狀馬氏體:
又稱片狀馬氏體或高碳馬氏體,其基本特征是:奧氏體晶粒內(nèi)最先形成的馬氏體片較大,往往遍布整個晶粒,將奧氏體晶粒分割,使后來形成的馬氏體尺寸受到限制,所以片狀馬氏體尺寸不等,分布不規(guī)則。針狀馬氏體沿一定方向形成,馬氏體針內(nèi)有中間棱,含碳量越高,馬氏體越明顯。同時,馬氏體間有白色的殘余奧氏體。

c.淬火后形成的馬氏體經(jīng)回火后還可形成三種特殊的金相組織:
(一)回火馬氏體:
淬火時形成的片狀馬氏體(晶體結(jié)構(gòu)為四方體心)在回火第一階段分解,其中碳以過渡碳化物形式脫溶,固溶體基體(其晶體結(jié)構(gòu)已變?yōu)轶w心立方體)中彌散分布著極細小的過渡碳化物片(與基體的界面為共格界面)的復合相組織。這種組織在金相(光學)顯微鏡下即使在最大倍數(shù)下也不能分辨其內(nèi)部組織,只能看到其整體組織為黑色針狀(黑色針狀與淬火時形成的白色針狀基本相同),這種黑色針狀物稱為“回火馬氏體”。

(二)回火屈氏體:
淬火馬氏體經(jīng)中溫回火后的產(chǎn)物,其特點是馬氏體針狀體逐漸消失,但仍隱約可見(含鉻合金鋼,其合金鐵素體再結(jié)晶溫度較高,故仍保留針狀體),析出的碳化物細小,在光學顯微鏡下不易分辨,在電子顯微鏡下才可見碳化物顆粒,極易受侵蝕而組織發(fā)黑。若回火溫度較高或保留時間較長,則針狀體會呈白色,此時碳化物會集中在針狀體的邊緣,鋼的硬度會稍低,強度會下降。

(三)回火索氏體:
淬火馬氏體經(jīng)高溫回火后的產(chǎn)物。其特點是:索氏體基體上分布有細小顆粒狀碳化物,在光學顯微鏡下可清晰分辨。這種組織又稱條件組織,具有良好的強度與韌性的結(jié)合。鐵素體上的細小碳化物越細,則硬度和強度越高,韌性越差;反之,則硬度和強度越低,韌性越高。
Ⅷ.萊氏體

鐵碳合金中的共晶混合物,即碳的質(zhì)量分數(shù)(碳含量)為4.3%的液態(tài)鐵碳合金,當奧氏體和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在1480℃時從液體中同時結(jié)晶出來時,就稱為萊氏體。由于奧氏體在727℃時轉(zhuǎn)變?yōu)橹楣怏w,所以萊氏體在室溫下由珠光體和滲碳體組成。為了區(qū)別,727℃以上的萊氏體稱為高溫萊氏體(L d),727℃以下的萊氏體稱為低溫萊氏體(L'd)。萊氏體的性質(zhì)與滲碳體相似,硬度高,塑性差。
